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硕斌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22
  • 博客访问:2924286

专家文章

刘硕斌:智慧的最重要契入口——转识成智 2013-05-15

标签: 刘硕斌   现代禅悟学   管理   培训   智慧  

 

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世间一切学问走的都是“识”的路子,禅宗叫分别、起分别心。只要一识,一分别,内外、阴阳、我与无我立判。这即是矛盾、问题的开始,也是为解决矛盾、问题而思维的开始。

随着思维的延续,各种阶段性、局部性的思维结果就开始了累积,形成我们的各种概念、思想、理念。这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类文明。

佛法实质是追究大智慧成就的学问。所谓大智慧,肯定不能是局部的、部分的、断章取义的。佛法明了人类一切的分别、思维过程,及其发展的后果。在因缘具足时,玄奘法师著作的《法相唯识论》现于当世,为世人认清“识”的真相,破除“识”之谬见提供了大方便法。其中“转识成智”是非常核心的学问。

转识成智简单说,就是将分别、识别、思维转化成智慧。这里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一是见“道”之后的内明状态,一切分别、识别在本来空性上自然显现,看得分明,可谓是“亲见知识”。亲见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大修行、大精进的智慧,可察微杜渐,时刻反观到自己言行、思想等识性的心性源头。

二是证“道”之后圆融、圆通的大圆镜智状态,分别在无分别中,通一切智,彻万法源。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一切言行俱是大慈悲愿心的智慧显现,悲智双运,无所不能,如佛陀在世,仅因一大事因缘故。

三是还没有见“道”时的修为状态,这也正是唯识宗之所以问世的目的所在。予以善于思维,好思想众生以方便法门。禅宗以“思维修”阐发佛法,走的其实也是从识至悟的禅悟路子。因思维一般人难识其门,所以禅宗六祖惠能说非上上根性之人难入其门。

另外,上上根性与“识”有什么必然关系吗?

有。学佛之人最终非得“究竟智慧”不能成佛。因此,不论你修任何法门,所造识业不消,八十八结使不解,包括现造的和过去造的,是无法真正消业。业不消,必有无明滞碍,智慧不究竟,是无法成就大智慧而成佛的。

世间所有生命,识性上的层面反映其多世修为程度,及消除业识、消除无明的水平,应在此生就会表现在是否有头脑上面。有头脑是其思维力水平的反映,亦是此生地位层次、尊贵程度的反映。所以,思维力弱的人不容易应机于禅宗法脉,这也是为什么禅宗自传法以来,为什么多为士大夫、文人、高士等上层社会人士喜欢和接纳的缘故,终是因果使然。

什么是智慧呢?我这里做一种旁解。

智,上知下日。太阳在下面还没升起,光明还没显现,万事万物皆阴皆隐时就能先知。从修为上说喻指每天都要明白、明了,日日皆要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自己。时时都能观照到自己,自己每时每刻言行及那些学问、思想的出处。这样才能知本还源,厚积薄发。

慧,上彗下心。彗原意是古代一种很茂盛的用于扎扫帚的植物,为丰茂象;下面有“心”,喻指心地上装了很多学问知识,很有学问。但学问毕竟还是外在的,并非究竟,知识要能随心机用才能谓之为慧。

广博的知识不等于很高的智慧,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就有很广博的知识 。知识不过是后得智,要应机后得。老子说:“知者不博”,当然这里还有更深层意思:执着于知,一定难以广博;真知道者,不追求广博,自然会广博。

一个人智慧高低,不是看他的知识拥有量,而是要看他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脑力(思维力)弱的人也许在知识的积累量上远远超过脑力(思维力)强的人,但是在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方面则远远落后于脑力(思维力)强的人!运用知识是能力问题,创新知识更是智慧问题。

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知识差异较大,前者是求诸于内,培养智慧;后者求诸于外,积累知识 ,如骑驴觅驴!所以,智慧就是要将那些识别性学问转化成自己当下的机用,对于大智慧来说,这个机用必是利他的,无我的,否则是不可能真正成就智慧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必然,请读者参参。

至于还没有见“道”时的修为状态,转识成智的意义则有四个过程:

一是,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六根中的前五根的五识转为“成所做智”。

所谓“成所做智”,即所用的眼、耳、鼻、舌、身,每种功能都可以做到成功,使之成功的这种能力,就是成所做智。另外,眼识用到极处,或明了眼识的功能过程必然通智;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一样。比如观音法门,闻、思、修入三摩地,就是从锐利的耳根修入而入定境成就智慧的。

二是,将六根中的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

前五识,每个根性上都带有一个“识”字,那是思维的起用。比如你在看书,如果只让你用眼睛那个肉球去看,不用心去识别,你能看到文字图画吗,能看进去吗?换句通俗的话说,不用心读书,老跑神,能读进去书吗?朴实、简单话中具深道理,而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这里的“意识”是指思维本身的作用和机理,即对思维分析本身的过程进行智慧转化。因为生命所有的根性都须通过“识”的思维过程起用,从而识出各种思想、观点等思想产品,所谓识人识事识天下。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识系知人之智,属外在的作用;意识为自识之明,属内在本身的作用。所以只要明了识的原理机制,就能透视其他任何生命的言行、思想、思维,知其所以然,得妙观察智。

这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写画任何东西,都会清晰显现出来;如果在一张涂鸦之纸上写画东西,则不容易识得清楚一样。一般常人就如一张涂鸦之纸,所以难以识得事实真相。

三是,将第七识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

末那识为“我”识,自我意识。世人最大共性就是皆具自我,自我意识程度大小会反映其修养水平、融通根性。以自我为中心,意味着把自己放于他人之上,分别出亲疏、远近;重要、不重要;有价值、没价值;有利、无利等等,无法平等,心自然无法平静,气自然无法和合,所谓难以心平气和。

当人放低、放下自己,平等性智就会开始显现。视天下生命皆如父母兄弟姊妹,哪会有亲疏之别,远近之分呢;哪里会愿意杀生害命,饮血吃肉呢,否则如啖亲人之肉;一切平等,无价值大小区分,哪里容易起分别之心呢,世人不就是因价值而起纷争的嘛。慈悲心自然生起,智慧自然成就,是谓“平等性智”。

四是,将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

阿赖耶识为业识、藏识。世人的一切作为,皆是无明下的起心动念而做作的,始终被识别性所扰,所以均是造业,为业识,包括现造之识业与过去造的识业,现业逐渐累积下来,演变成业识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决定自己的往生去处。藏识,有业识隐藏的意思。当下造当下就隐藏了,累积了,因为人不自知,不懂得反观。

当下反观,心所释然,即是消业;现业不消就会越聚越多,藏密中叫铭印。铭,铭记,刻下的痕迹,比喻深刻;印是印痕,心上的印痕。现代心理学包括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心锚概念也有此意。业识在意识中随着各种机缘相互生发,越来越强大,逐渐形成我们日常中的各种善恶、好坏等感受、体验。

人造业不外乎从身、口、意来。所以佛学将身口意称之为三业、三恶、三毒。因此,从身、口、意切入是大方便法门。

修身法门,儒释道最丰,这里就不累赘了。

修口,一个是吃素,不损生害命;一个是莫贪味,戒贪吃之欲;一个是莫乱语、妄语而造业;一个是禁语,所谓“言多必有失”、“沉默是金”、“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功寒”、“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等等。

修意,一般教法走的均是求静的路子,而在“为什么不能静”之内在原因的参悟上下功夫的不多。法相唯识宗则多辨明意识之理;唯独禅宗直透“意”之本来,沿理而入悟境,从起疑猜渐至禅悟状态,理境无别,所谓理事圆融。

所谓大圆镜智,即一切业识种子全部转化为智慧种子,所有分别心均为智慧观照、智慧起用。这与常人分别心究竟差别在哪呢?愿心故,所谓佛之大事因缘。

愿心与智慧是对应的、同步的。

有学佛人说,我发个大愿不就可以了吗?智慧不到,理路不通,愿发不进去,只能是口头愿,要进到哪去呢?请读者参参。有些人一发愿,就知其见识障碍所在,或与佛土比高较低,或为结善缘、佛缘,或为往生西天极乐世界,或为了脱生死,或为离苦得乐等等,均是智慧不究竟故。

真发大愿心,不离大愿心,即是大精进。宿业顿消,如佛法临身,时时加被,神思妙悟,一日千里,修行很少会走弯路,绝对不会走入外道、邪道上去。关键是什么是大愿心?大在哪?

 

以上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虽具层次,但并非修为渐次。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即使一般世间法追求成功也是需要具备的。世人好聪明,喜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切入,但抓不住识之根本。能参而破,直接转识成智的不多;密宗念咒、净土念阿弥陀佛等一念代万念法门俱是转平等性智方便大法,但密咒所谓的真言,还与生命体的命体结构之固有频率相合意。

平等性智成就,识之本性自然明了,再回过头来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自然具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更多是因地上的起修与修为,大圆镜智系果位上的最终成就。前三项智慧成就后,阿赖耶识种子自然转为智慧种子,成就大圆镜智。

    以上皆为不学而学、不为而为,直接成就智慧的无上内证修为法门,可得无为而无不为的任运自在,大机大用于世。请读者切莫草率。

推荐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类别:高层修炼 |   浏览数(3953)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