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硕斌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22
  • 博客访问:2924757

专家文章

刘硕斌:【正本清源】关于法脉传承的正识、正见 2014-07-16

            近期,多人问到我学问法门的师承,我说我告诉你,你也未必会信,也未必能听懂。好比南怀瑾老先生的准提法是文殊菩萨现身亲传,你会相信吗?再比如我说我的老师是佛,且不是沿袭释迦佛法脉体系,你或许马上会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如果我说我的老师是佛传老人,你马上就将信将疑,因为不管怎样,多少有点人味。

        很多人所谓的师承其实默认的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事,认为这样才是正统,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样所谓的正统传承下来,为什么正法却一代不如一代,而逐渐入末法时期?为什么佛祖要反复告诫子孙以后要“依法不依人”呢?
       
越到末法时期,世人越追逐于外,好外在名号,也包括所谓的有形师承。其实,这个时代传承的名号越大越要小心甄别,特别是那些一出生就顶了转世光环的,因为在世道福报很好的顺境环境下要想觉悟证道非常难。
       
但世人却趋之若鹜,为什么?越到末法时期,人心机巧险诈,内在动机不纯,心性极阴,业力相感,自然容易与直接以众生业性为you惑或对治的邪门歪道、旁门左道结缘。所以,在末法时期越是趋众的法门,往往并非大法,恰恰是因众生业力感召的结果。多是结点法缘,根本谈不上佛缘。
       
相反,正道正法反而易被众生所谤所弃,因自我作祟,福浅德薄识不得,故多有逆缘,非冲破重重阻力不可。但终究邪不压正,仍会大显,因为这是源头。菩萨道中人因历劫愿心故,会先知先觉归位汇聚,但不会再以宗教传承的形式。
       
末法时期,一味按世道的思路“观阳”是有问题的,更要按太极思维“观阴”,因为阳的事物已经败落变阴了。所以,按常理就不一定对了,要反过来看,负负才得正。
       
关于师承也是如此,不要以为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师承就正宗,不等于。正法越到后期恰恰不是出自所谓的世道师承,这也是法脉源流的必然。而且,自古能影响一个时代的大法大智慧出世,均不会出自世道所谓的师承,这本身即是佛理法理,为什么?
       
从根本上说,师承沿袭的多是有为小法。无为大法是所有佛菩萨的共法、大智慧法,可衍生出无量无边的方便法、权宜法。它只能是助后学认识到机缘自己觉悟获得,根本不是能教出来的。无为大法均自静定中出,世道老师只能是相互做个印证,所谓以心印心。
       
比如,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法脉是师承哪个世道师傅的?大家都知道的,释迦牟尼经历一系列旁门左道之后,最后在菩提树下于静定中睹明星而悟道。自然接通历劫无量量大智慧法脉,随顺与众生之业缘,成就自己的佛土佛国和普度众生的智慧体系,即释迦佛法脉体系。
       
还有禅宗六祖慧能祖师,在黄梅五祖弘忍那里时一直做舂米粗活,从没上禅堂听过讲,也没读过经书念过经。五祖也只是在最后托付法脉时,偷偷为之说了一夜法,在这之前就已能道出“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开悟之偈。这是实证的定境,至于“向上一路”大机大用圆满佛法,《坛经》记载有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悟正是印证。说到底,五祖只是为之提供了一个印证的机缘,大智慧都不是老师能教的。
       
再举几个古今中外例子,比如流传三千多年的老子《道德经》是传承哪位老师的?还有被奉为道家仙道修炼经典的吕洞宾《百字铭》又是传承哪位的?科学界也是同样道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是哪位老师教的?还有各行各业超过师傅们的大师们,你很容易发现,他们过人之处都不是别人能教的。
       
即使是现在具明显所谓师承关系的各类法脉,一直追根朔源上去,创始祖师仍然是自静定中出。所以,究竟什么是正法法脉,为什么佛祖要强调要“依法不依人”,禅宗有“悟则佛,迷则凡”,其实均内蕴含了这个道理。
       
再有一个道理,真心学佛的一定要明白,任何一门传承的有为法,均有当机不当机和法缘法地的问题。当机则利于众生,不当机则易误人。而且不同层次业识生命投生后自然会在不同地域汇聚,如果法缘法地观照不到,将一些有为法到处乱传极易误人慧命。无为法则不会有这些流弊,不当机或法缘不合时不过留下质疑——觉悟的机缘,当机则大觉悟大通。
       
“融通智慧学”(又谓“现代禅悟学”)非有为之渐悟法,又非无为之顿悟法,而是融合顿悟、渐悟法门,直契思维的源头主体,揭示世道渐、顿转化机理。且直接贯通各类学问体系,揭示物质与意识的边界、生死的边界,直接应合时代大机缘,以顿悟原理圆满现代科学、现代文明之脉的大智慧法。在以信息科技为主导的现代文明正当其时,因为信息世界正是众生业识体系的体露,人类文明正向生命的业识态回归。
       
还有一个道理须特别说明一下,学佛人如不清楚很难识得正法,徒失慧缘。就是任何化身佛之正法法脉,自报身入世所谓正法驻世后,在世道均会一步步败落,这是感应众生业缘的必然。注意,化身佛最大慈悲和功德就是以人道报身入世。
       
但最终怎么败落呢,是不是突然戛然而止呢?不是,而是最终没入世道。当宗教形式在世道已无存在的必然性了,没有任何意义了,自然会消失在社会的各类形式里。不过,这个过程特别长。
       
这里有几个因素促成,读者也不妨对现实做个观照以为印证。
       
一是寺庙过于商业化,作为心灵休歇处的出世宗教最基本存在意义丧失了,佛像已经无法让人生起敬畏信仰之心,佛像真正变成工艺品了。仅仅从这一点来观照,就知道现在那些商业化寺庙的损德程度。其实是在断佛法脉,误众生慧命,比杀人害命严重得多,果报将极大。
       
二是作为寺庙的灵魂——佛学法脉的传承一代不如一代。根本原因其实不是邪教魔道的干扰,因为fan社会fan人类的邪道较容易识别。而恰恰是打着正法旗号、宗脉传承,打着慈悲众生,却又学不圆满,证不究竟,又自以为是到处下论断的普法人士,最最败坏佛法。
       
从另一角度说,也是魔王子孙穿佛衣着法裤,以最阴毒的方式败坏佛法的体现。要小心哦,这个年代正识、正见最关键。写这段文字其实会得罪很多人,造成诸多逆缘,但总得有人揭露出来,至少给后学更多一个质疑或辨证正法的觉机。
       
三是正法法脉在世道败落过程的回光返照机缘,释迦牟尼佛在《法灭尽经》中也明确说:“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它是通过推动世道文明的智慧升级,促使正法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融入世道,为世道众生造就无量觉悟机缘来实现。
       
因为,当世道文明体系发展到一定时期,其主导学问因偏离真实而累积的先天缺陷,必然会造成发展的困境、思想的滞碍和对正确信仰的缺失。而这些的解决之道唯有最为圆通的佛理禅法全部具备,其融入世道就是必然。社会需要出路,文明需要升级,心灵渴望解脱,其势必将造就时代的大机缘,大学问、大智慧法出世也就是必然。
       
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时代的大机缘。信息大爆炸、思想大爆炸,专业越来越细分,学科越来越多,信仰越来越缺失,生活越来越虚幻,资源越来越贫乏,人性越来越自大。人类迷失在自己构建的知识概念中,迷失在自己创立的虚幻思想中,迷失在自我业识的外在表象中。
       
内在根本原因是没有认清知识、思想的源头本体,以致知识难以融合,思想难以贯通,业识难以消除,学问难以转化成智慧,文明难以实现质的突破。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特别倡导“融通智慧学(现代禅悟学)”的缘故。
       
人类文明之脉、正法法运因众生业缘自有其先天定数。观其运势,助世道人心觉悟是所有佛菩萨的愿心所在。任何化身佛法脉体系在世道败落均必历此过程,因对正法的弘扬,所以我称之为“正法法脉的回光返照过程”。这在经中之王《法华经》中亦有揭示和印证。我在《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迦佛之大伏藏》http://www.glswpx.com/Article.aspx?artId=3572 中有详细阐释。
       
多宝如来是法身佛,经中有,当所有化身佛汇聚一起,释迦牟尼佛入七宝塔,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这个意义非常深:
       
一是所有化身佛均要历经法华会,回归七宝塔(无缝塔)与法身佛(多宝佛)合一才能功德圆满。多宝如来的佛土名号为“宝净”,所有佛土均是净土,宝,意谓着无量无边的大智慧方便。
       
二是释迦佛法脉体系因出世因缘,只发挥了一半功用,世道文明之脉本具的法脉体系并非释迦法脉,所以只能坐半座,所有化身佛只要慈悲入世都是如此。
       
三是多宝如来为释迦佛坐半座,正反映了圆满世道文明的大智慧法脉多宝如来本自具足。换句话说,任何化身佛普度众生法脉在入世败落过程中最后都要通过多宝如来的大智慧来圆满。
       
多宝如来的大圆满智于末法时期落在世道即是“融通智慧学(现代禅悟学)”。前面特别强调过,它既非有为之渐悟法,又非无为之顿悟法,而是融合顿悟、渐悟法门,直契思维的源头主体,揭示世道渐、顿转化机理。且直接贯通各类学问体系,揭示物质与意识的边界、生死的边界,直接应合时代大机缘,以顿悟原理圆满现代科学、现代文明之脉的大智慧法。
       
这不是我敢不顾因果,乱打妄语乱定名号,该名号其实本自具足,我不过在静定中将之观照出来。在历劫化身佛之法脉败落至机缘和合时“融通智慧学”都必问世。这亦是正法法运的先天定数,今特于此正本清源,莫要存见轻视,更莫谤法。我在多年前就写过一篇《禅宗必然的三大历史阶段》文章,有慧缘的可以登录融通智慧学网站http://www.glswpx.com/default.aspx 搜看。
       
现代修证有一定成就者或多或少都能从不同层面观照到这个机缘,特别是在家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和南怀瑾老先生。
       
记得有年轻法师把当前佛教的兴盛当做佛法的兴盛,向身兼禅净密传人的黄念祖老居士征询时,黄老却感叹说:“年青一代难得明师,难得正见啊!这条路子是走到底了,若能振兴,必须另辟蹊径。”
       
还有南老先生于几十年前在香港对宗教人士演讲,在提到二十一世纪时也预示说:“所有宗教的外衣都必须脱掉,所有宗教的大门都必须打开,而且各宗教要联合起来共同服务,追求人生、宇宙的真谛”(《论语别裁》上册)。
       
在南老《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中还有:“我告诉他们二十一世纪,所有宗教,要把宗教的外衣脱掉,所有宗教的大门要打开,联合的沟通,不然将来一定被自然科学打垮,因为跟自然科学配不上啊!自然科学发展到最高点,可以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唯识、《楞严经》、《楞伽经》这些学理配合上。”
       
再看看1993年出版的南老《圆觉经略说》,其中更有:“以未来的趋势来看,不可忽视科学的力量,一个新的理论出现,马上可以使整个世界改观,在科学上的成就也是最高的智慧,也是菩萨,并不简单!我在此预言,今后的菩萨大都将出现于科学界,不如此不能转变这个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不是靠敲敲木鱼、打打坐所能改变,这是时代趋势,各位拭目以待吧!”
       
这里顺便说下我跟南老的缘分,我和南老似乎世缘不足,但法缘很深。一是我个人在修证过程觉悟到的最初就是通过南老的书得到印证,少走了很多弯路。二是南老将五四以后中华民族几乎断代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慧脉接续下来了。这是具历史意义的,也是他此生的历史使命,他是千年难得一见的人物。我在他圆寂一年的悼念诗“千古一人唯南师,学脉三千续慧缘;息壤一片昆仑地,月圆丰收万世粮”中也特别提到。
       
但由于南老对儒释道诸子百家都很精通,经历传奇而丰富,自然又融合了很多旁门左道等杂家。好东西多了就割舍不下,均往下传续,所以就整体来论,其学问法脉太过庞杂铺陈。后学多迷失其间捡贝拾玉,难观其全貌,难以掌握各类学问、法脉的脉络重点,大道反而不易洞见。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以,南老这一脉虽弟子学生众多,但能超越他的可以说没有,至少我此生看不到。
       
而“融通智慧学”的历史使命则是找到贯通之法,将世道古今中外各类学问体系、法脉体系、宗教体系贯通,所谓融通之道。助众生直接顿悟生命大智慧,助现代文明智慧升级。
       
我作为这个学问体系的前行者,只不过是个接机应势的倡导者之一。其实学问并非某个人的,大可不必要生逆反心理。大智慧本自天然,其出世总要有个生命的名号去承载,不论是谁。生命是平等的,大智慧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自己的方便去承载和担当,均具无量功德。只要你真能发起大愿心,大愿才能大勇。
       
希望有更多先见之明的智慧人士加盟到这个事业中来,大势所趋,没有什么能阻挡历史的必然。
       
最后谈谈历经 “融通智慧学”历史过程之后,释迦法脉与人类文明的归宿问题。
       
由于顿悟正法融入世道后,世道众生心性更加明了。自然更为注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修为,自然对无为大法更为执著。分别心起,自然会产生对教门的漠视,对宗教一些有为法门的不屑,从而造成一直以来作为佛学载体的宗教的没落。自此,以出世教主身份主导佛法传播的法脉体系自然入灭。
       
世道本就是破缺的,一得一失,而法本自圆满,入世的不圆满即是法的圆满,它直接转化成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升级。
       
未来科技在对“意识资源”的突破后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飞跃,世道文明的智慧程度整体得到快速提升。但于此同时,由于“我性”的余孽作用与对物质的执著,生命将进入更深层次的自我设计。心智开启的部分智慧逐渐转化成偏离正道的世智辨聪,成为未来高智慧文明的所谓科学。
同时对应的则是,地球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也不得不重新寻求出路,星际文明逐渐不再是科幻了。

                              刘硕斌
                              2014
713   深圳

======================================

生命的成功决定于大智慧成就,能否顿悟是大智慧成就的关键!微信公众号现代禅悟学研修中心为您提供顿悟大机缘!请直接搜索公众账号:“ DDDWWW111”关注   关注就能成为股东!!

 

推荐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类别:领导艺术 |   浏览数(5092)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